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VOL4

作者:林鴻玲、侯建州、吳欣儀、李明峯、鄭惠心、許禎容、黃秀雲、陳忠宏、黃家玉
出版年份:2017年06月
出版: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售價:250元
優惠方式:
1.本會會員可享九折優惠

期刊內容簡介

※實務論著

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出院準備服務:分析神經功能障礙家屬觀點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社區護理室護理師 林鴻玲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侯建州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員 吳欣儀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李明峯
新竹縣政府社會處社會工作師 鄭惠心

疾病急性期過後出院準備服務團隊即會進行評估病人後續照顧需求,神經功能障礙病人身體功能因損傷而無法自我照顧,日常生活需依賴他人協助有長期照顧之需求,病人後續照顧問題對於家庭和社會造成相當大的負擔。實務上,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團隊以任務為導向來關注照顧者的需求,其中有相當多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目的為:(1)藉由出院準備服務團隊之介入,瞭解家屬協助病人社會資源取得之過程;(2)分析家屬對於照顧過程的心路歷程與改變;(3)呈現家屬對醫務社會工作者的感受與期許。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對象採取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10位研究對象。

    本研究結果發現:(1)由於出院準備服務團隊的介入,使家屬協助病人取得資源之過程免於奔波;(2)醫務社會工作者幫助家屬協助病人適時取得資源,解決其照顧問題,使家屬能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也為家屬尋找可利用的社會福利資源,使家屬經濟層面負擔減少,以提高家屬與病人的生活品質;(3)醫務社會工作者是家庭溝通協調者,其協助家屬與醫療專業團隊溝通,給予家屬心靈及物質上的協助,提供家屬居家及機構照顧資源訊息,並協助家屬轉介其需求之照顧機構。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1)採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提供全人照顧服務,而非僅以工作導向來服務,意即透過充分整合醫院內資源並連結社區中、家庭及非正式資源一同來照顧病人;(2)主動出擊以利營造角色優勢:主動安排課程在新進醫護人員訓練中,宣導出院準備服務醫務社會工作者之任務,由醫護人員協助轉介至病房提供服務;(3)由醫院來宣導醫務社會工作者之服務內涵:運用多種宣導工具,宣導出院準備服務醫務社會工作者之服務內涵,讓有需要的病人及家庭了解並應用。

評估社會支持藝術團體方案介入男性老人人際互動成效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大學部學生 許禎容
中彰榮譽國民之家輔導員 黃秀雲
大同科技學院社會工作與服務管理系大學部學生 陳忠宏
中彰榮譽國民之家社工員 黃家玉

臺灣人口結構已步向高齡化,對老人而言,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化與社會角色的轉變與消失,容易使其人際互動機會減少,與社會失去連結,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團體能提供老人社會參與機會,並促進人際互動,且藝術活動能帶給老人多元的正面影響(包含失智、情緒、人際互動等方面),然而國內少有對老人使用藝術治療之研究,且甚少有研究以80歲以上老人為實施對象,故本研究設計並實施「社會支持藝術治療團體」介入方案,以了解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對於提升成員人際互動之影響。

本研究以某榮家參與社會支持藝術團體工作的男性老人為對象,團體成員多為新入住及情緒問題的老人,採單案設計方法,來檢視團體工作方案介入男性老人人際互動之成效,分析運用團體動力能否促進老人之人際互動。

研究結果顯示:(1)量化評估結果,經運用團體動力介入後,每位成員的參與情形皆在持續進步中,在團體後期約三成六的成員近乎達到滿分21分,其餘成員也有不同幅度的進步;(2)質性評鑑觀察紀錄分析結果,團體成員、團體工作人員角色、團體互動模式、團體氣氛和團體凝聚力皆有所改善;(3)GDS-15評估結果,共4位成員之GDS-15分數有下降,佔參與團體達四次以上之成員的36.36%,顯示部分成員在團體介入後,其憂鬱傾向有降低;(4)評估方案本身,能達成部分方案目標,方案主題與媒材多元,內容能引起成員興趣,且能提供成員表達自我與抒發情緒的機會,促進成員持續自願參與。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限制及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規劃老人活動方案參考。

※研究紀要

組織賦權歷程及其對社會工作師的影響

香港 明愛専上學院 人文及語言學院助理教授
愛、婚姻及家庭研究組統籌主任 吳海雅
香港 明愛専上學院 人文及語言學院助理教授
愛、婚姻及家庭研究組研究教授 梅錦榮
香港 明愛専上學院  社會科學院講師 陶慶焜

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是助人賦權。然而,要助人賦權,社工師本身首先要賦權,否則工作很難開展。

目的:瞭解社工師本身的賦權狀況,採用Kanter賦權的模式,探討香港社會服務組織是否具備賦權條件,並分析賦權與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健康的關係。

方法:建立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後,通過社會服務組織分發問卷,自願參與的社工師以不記名的方式填答問卷後,郵遞寄回。

結果:收回有效問卷341份(回應率68.2%),另加通過研究者社會網絡蒐集的56份問卷,總樣本量為397名社工師,其中女性占66.3%,已婚者61.1%,年齡20~50歲。藉着確證因子分析的適合度指數,以及賦權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確立,驗證了Kanter的賦權模式有跨文化的應用性。香港的社工師認為所屬的組織有中度偏高的組織賦權,其中以提供支援、分配資源為較有成效的賦權條件。訓練機會和知識的提升則為最易取得的賦權條件,卻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最低,對心理健康更沒有顯著影響。組織賦權讓社工師產生心理賦權感,此賦權感導致的工作滿足感,比帶來的心理健康更為顯著。

結論:社會服務組織給社工師提供支援和資源的賦權條件,可促進工作滿足感和心理健康。西方的組織賦權模式,可應用於香港社工師,提高士氣。

失婚婦女支持團體之成效評估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專任助理教授 鐘文君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專任助理教授 李麗雲

女性在傳統社會風氣中,遭遇丈夫外遇或婚姻關係問題,常常不知向誰啟齒,獨自走出困境者非常不易。本研究依據復原力理論及充權之觀點,檢視失婚婦女在重建歷程中困境之改善。此方案採取團體工作方法,促動個案之復原力,協助失婚婦女們重建自尊,體驗新的的生命經驗,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本研究以方案評估前後測的方式來進行成效評量,團體一開始時,成員參與團體前測,團體結束後,再進行後測。本方案以整體平均數做為方案整體效益之分析。平均數越高,代表困擾越嚴重,完成前測、後測之成員共計80位。

研究結果發現,成員未參與團體之前,所評量的困擾分數結果均高,參加支持團體後,每個項目的平均值皆有下降,顯示成員參與團體後,得到許多的支持、肯定及改變。依據本方案之執行成果及實務經驗,本研究建議從事婦女工作者,可以有下列努力方向﹕1.培育有經驗的單親婦女成為陪伴支持者。2.整合及聯結社會資源,協助婦女抒緩經濟困境。3.依據成員的屬性,發展不同的充權策略,提升復原力。

※案例報告

幻奇表達藝術治療之自我療癒運用:覺醒與改變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儀珊

本文乃一實證性研究,探討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於自我療癒之功效。研究對象為某大學社工系大四修藝術治療之同學,運用上課中所創作之影片作品、心得感想、及與老師之訪談為題材,經研究者運用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詮釋之質性研究。研究結果分三個部分討論:1.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對自我療癒帶來之感動,2.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對自我療癒帶來的改變,3.幻奇表達性藝術治療對自我療癒帶來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