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VOL2

Home / 首頁 / 學刊書籍 / 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 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VOL2

作者:黃秀雲、劉心穎、秦燕、王明鳳、周宇翔、李淑貞、李慧婷、蔡政忠、李嘉儀
出版年份:2015年12月
出版: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售價:250元
優惠方式:
1.本會會員可享九折優惠

※實務論著

團體方案介入男性老人健康活動學習成效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生、中彰榮家輔導員 黃秀雲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生 劉心穎

鑑於我國人口壽命延長、健康老化的趨勢與需求,甚少有研究以70歲以上男性老人為實施對象,本文以某榮家參加健康拍打操活動學習的老人為對象,採單案設計之時間序列設計(one case design of time series design)方法來檢視團體工作方案介入男性老人健康活動學習之成效,分析運用團體動力能否促進老人的學習行為、社會互動。研究結果顯示:(1)量化評鑑結果,經運用團體動力介入後,每位成員的參與情形皆在持續進步中,在團體後期幾乎都達到滿分27分;(2)質性評鑑觀察紀錄分析結果,團體成員、團體工作人員角色、團體互動模式、團體氣氛和團體凝聚力皆有所改善;(3)評鑑方案本身,能達成方案目標,方案設計符合成員的需求,內容多元且簡單易行,促進成員願參與。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限制及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規劃老人活動方案參考。

衛生福利部時代的社會工作專業人力之檢視與反思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秦燕

衛生福利部在2013年7月23日成立,正式揭牌運作。近三十年的研議討論,社會福利中央主管層級提升,應該是設「社會福利部」、「社會福利與衛生部」、「衛生與社會福利部」、「厚生部」、「社會福利署」、「社會福利與勞工部」,這些考量的名稱和組成方式都已成過去,『衛生福利部』塵埃落定,衛生福利部在網頁上昭示:以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為使命,十個策略目標中,首列「健全福利服務體系,照顧弱勢族群」。在成立第一年的施政目標中亦列入一、(三)建置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充實地方社會工作人力,並推展志願服務擴大民間參與能量。

這三十年來社會變遷快速,社會問題與福利需求多元,各項福利法規因應修訂,多項福利服務及措施不斷推出,然而社會福利提供的品質、成效是與社會工作專業人力的數量、素質、配置、運作和督導管理息息相關。然而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建置,在內政部社會司主管的年代啟動推展,惟未能盡全功。在衛生福利部主管的年代列為重要施政目標,必然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和全民所關注檢視的焦點。當衛生與福利整合,共同推展民生最大服務業「健康與福祉」這個人民切身相關、眾所矚目的焦點,要如何使命必達?在衛生部門醫事人力建構嚴謹、強調專業成效的體系中,社會工作專業人力的檢討、規劃、監管培訓與運用更顯急迫與必要。

本文即在此國家主管部門調整合倂衛生福利部的重要階段,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與人力狀況、醫事專業制度與人力狀況(含醫務社會工作)作探討,凸顯社會工作專業與人力建置與醫事專業人員相較遠遠落後,並提出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與人力發展之省思與建議,期待加速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立、專業人力到位,落實衛生福利部「健全福利服務體系、照顧弱勢族群」的政策目標。

※學術論著

長者為中心的個別化照顧服務思維~以行動學具車運用於臥床老人服務方案為例

美和科大社工系助理教授 王明鳳

研究問題:採取以長者為中心的個別化照顧服務思維,乃是著眼機構臥床老人因為無法自行獨立下床,進而失去更多自主權和社會參與的機會,所以希望透過「行動學具車」的床邊服務方式,達到減緩臥床長者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退化速率,促進長者的機構生活品質之目標。 

研究方法:本方案採用實驗方法的研究設計,瞭解長者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變化,並輔以工作人員的活動觀察記錄表進行研究。研究選取某長照機構符合臥床條件(無法自行獨立下床)的長者共計12名,隨機分配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各6名,進行前後測,總計執行了16次單元活動,單元內容包括視、聽、嗅、觸之生理感官、認知圖卡,情緒圖卡之教材暨互動性活動。

主要發現:實驗組老人從生理層面來看,「FIM表總分」統計結果達顯著(z=-2.032 ,p=.042);從心理層面來看,「GDS表總分」後測結果是減少2.33分;從社會層面來看,在「生活品質」分數統計結果達顯著(z=-2.041 ,p=.041)。再者,在個別長者的「活動觀察紀錄表」上,也可看見長者「明顯的與人愛互動說話」、「變的喜歡笑、會主動回答打招呼」等變化。

總之,本服務方案在量化評估與質性文字記錄中,皆可顯現出對臥床長者的服務成效,若能有效加以推廣與執行,亦符合社會工作所強調的「案主中心」及「個別化服務」精神,確實達到助人目標。

※研究紀要

台灣身心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制度的實踐與反思:瑞典及日本札幌市經驗的借鏡

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宇翔
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副教授 李淑貞
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慧婷

  本文從檢視自立生活理念出發,透過瑞典及日本札幌市個人助理服務制度經驗,提出我國個人助理服務制度未來發展相關討論及建議。研究發現,瑞典及日本札幌市在歷經相關實驗計畫及改革後,個人助理制度設計以「選擇、主導、彈性及自我負責」為主要核心概念,透過「直接給付」制度的實施,使障礙者握有服務的購買權,進而從服務接受者的消極角色轉變為購買服務的消費者身份。在需求評估方面,瑞典以開放性訪談為主,再由評估人員與障礙者進行需求時數的討論;日本札幌市則是在「身心障害支援區分」制度基礎架構上,以兼備量化及質性資料的方式進行評估。

  本文建議未來台灣個人助理服務制度應朝向賦予障礙者更多「選擇、主導、彈性及自我負責」方向發展,例如設計居家照顧與個人助理選擇轉換機制。由於現行個人助理服務評估面向及方式的不足,在「多元評估面向」及「平衡障礙者主觀想法及評估人員客觀評估」考量下,本文建議未來可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架構下的「身心障礙者福利與服務需求評估訪談表」為主要評估工具。最後,有鑑於服務市場化帶來的可能侷限與風險,本文建議政府未來可先採行小規模試辦計畫方式,邀集身心障礙團體及相關民間單位,就居家照顧與個人助理服務制度的轉換機制或給付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從而擬定符合「選擇、主導、彈性及自我負責」精神的個人助理服務制度。

社會工作學系在中國大陸辦學特色與前瞻發展

廣州市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系主任、副教授 蔡政忠
汕頭大學法學院公共管理系學生 李嘉儀

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消失半個世紀後,於1986年開始重新招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後初期,從共產主義走向以資本利潤為導向的中國,在社會民心、道德與價值觀均出現了重大變化。從外國帶著宗教熱情最後所成形的專業,以大專科系的名義正式傳入中國教育界,多年下來為何這一門學科尚未真正本土化?社會工作歷經新政權的三十年發展,為何該門學科還被稱之為「新專業」?本文先探討社工專業教育所出現的問題是否代表著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另外,新一代接受完高校社工教育之後,所面臨到就業與職業發展諸多困境是否就是新中國精神文明的一個困境?論文對上述兩層面來反思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就業價值觀與行業道德規範在中國之所以無法全面鋪開,以及被社會普遍認可的主要原因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