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孟茹、宋宛怡、林育如、陳怡雯、宋賢儀、王天祥、吳佩穎、葉湘郁、鍾道詮、余毓珍、王孝仙、郭婉鈴、吳美珠、陳怡如
出版年份:2021年12月
出版: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售價:250元
優惠方式:本會會員可享九折優惠
期刊內容簡介
※實務論著
醫院內的照顧問題服務經驗初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 社工師 蔡孟茹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 社工師 宋宛怡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 社工師 林育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 社工師 陳怡雯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 主 任 宋賢儀
在醫務社會工作的實務現場中,我們觀察到因家庭型態、人口結構的改變,床邊照顧問題逐漸形成社工師的處遇重點之一。此趨勢帶來了若干挑戰,包括照顧問題的界定、需求評估的指標,以及資源運用的考量。
本文以規範性、感受性、表達性、比較性等4個需求類別來論述住院病人照顧需求的評估內涵,並據以提出3個評估面向,分別是1.病人身心狀況及自理能力,此面向以醫護人員的評值為主;2.家庭照顧能力,同時評估家庭人口、意願及能力;3.其他特殊狀況,如病人有遭受家庭暴力,或是安寧療護、喘息服務等需另為考量的情境。
接下來提出醫院內照顧問題的服務處遇與資源運用,社工師以個案工作方法協助病人處理照顧問題,並連結政府及各基金會、慈善團體等資源。不論是評估或處遇,實務上仍面臨許多挑戰。以需求評估而言,照顧者的照顧能力與意願,在不同醫療團隊中可能存在評估不一致的情形;資源運用上,政府資源或非政府資源均有其使用上的限制;社工專業角色在照顧議題處理上,除了積極與家庭工作之外,如何與醫療團隊達成有效溝通更是不容忽視的工作重點。以上三個議題均以案例輔助說明,並根據實務經驗提出因應策略。
※實務論著
寄養服務與早期療育:南高雄家扶中心寄養家庭參與早期療育經驗之探究
南高雄家扶中心 資深社工師 王天祥 南高雄家扶中心 社 工 師 吳佩穎 南高雄家扶中心 資深社工師 葉湘郁
寄養服務是一種替代性服務,提供寄養童重新經驗家庭生活,滿足其受照顧、被關愛以及促進身心發展之需求,近年來,南高雄家扶中心安置之寄養兒少,超過5成為未滿6歲之兒童,發展遲緩比例高達4成5以上,顯示發展遲緩議題乃是寄養服務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文期待透過寄養父母在寄養童的發展遲緩議題上,從面對、處置、療育安排、療育成果等等過程的主觀感受,凸顯早期療育對於寄養服務的重要性,以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寄養家庭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童接受早期療育之感受、考量與安排。
二、 了解影響寄養家庭早期療育安排之因素,以及對於早期療育介入成效的看法。
三、 提供後續寄養服務工作相關訓練課程與輔導工作規劃之建議與參酌。
本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入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採取立意取樣,以積極帶領寄養童進行療育經驗為抽樣標準,並盡量涵蓋不同年資之寄家,成功訪談9戶寄養家庭。初步研究發現,經驗學習是寄養父母重要的學習途徑;在療育安排上,療育成效、孩子適應度以及早療專業團隊互動經驗乃是最重要的考量,此外,實際參與以及孩子的進步,是建構寄養父母早期療育知能以及專業認同主要來源,進而強化其持續帶領寄養童進行早期療育之動力。
※研究紀要
里長與店家對街友的認識及協助意願:以士林區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副 教 授 鍾道詮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士林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社會工作師 余毓珍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北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社會工作師 王孝仙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士林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社會工作師 郭婉鈴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士林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主 任 吳美珠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工作科 科 長 陳怡如
研究者從實務經驗中發現,對街友而言,社區中最常面對或尋求協助的對象是里長和店家。如能了解里長或店家對街友的態度、提供協助的意願,可豐富街友的社區資源,讓街友能與社區共融生活。因此有了進行此研究的動機。
研究者採問卷調查法,了解在臺北市士林區的里長和店家對街友的認識、及願提供給街友的協助。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包含基本資料、街友資訊來源、街友接觸經驗、及願意提供的協助等。問卷題項形式以選擇題及簡答題為主。
在2019年四月到五月間,研究者接觸臺北市士林區15位里長、53個店家。其中有15位里長、28位不同店家內的人願回答問卷。剔除四份無效問卷後,共39份有效問卷。
大部分里長或店家曾在社區中看過街友、接觸過街友,且表達願意協助街友;多從傳統大眾媒體,例如報紙或電視,看過有關街友的言論。他們對街友多抱持「衛生習慣差、身心狀態不佳、個人選擇成為街友」等看法。他們對有人成為街友的看法也傾向從個人因素解釋,包括「有精神疾病、家人關係不好、經濟狀況不佳」等;他們認為能讓街友與社區共同生活還是以「機構管理、加強就醫協助或就業輔導」等治療性措施殘補式措施為主。
作者最後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