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 第一期
作者:陳虹彣、廖羲鳳、沈祐伃、王天祥、卓春嫻
張仁萍、賴誠斌、吳鄭善明、余昕庭、張江清
黃仲平、楊馥宣、陳怡伶、宋麗玉
出版年份:2014年12月
出版: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售價:250元
優惠方式:
1.本會會員可享九折優惠
2.與第三期合購可享八折優惠
內容簡介
實務論著
個資「難詢」:急診社工尋人的「超級任務」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陳虹彣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廖羲鳳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沈祐伃
社會工作在醫院急診室提供各種服務已有悠久歷史,向來是為緊急醫療需求的病人提供迅速服務。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急診社工的角色自早期主要以處理路倒病人、醫療補助和出院安排的型態,逐漸發展到舉凡獨居長輩、家庭暴力或性侵受害者、兒童及老人虐待保護個案、自殺、藥酒癮、精神病人、遊民、到院前死亡者,以及重大意外事件病人等特殊個案等,乃至於一般急診病人皆是急診社工服務的對象。
進入急診尋求醫療協助的病人,當無家屬陪伴且身份不詳時,醫護人員會立即照會社工「協尋家屬」,以利接續之後的醫療處置流程。不過由於近年來家庭型態日趨複雜,成員彼此關係疏離,再加上2012年10月1日《個人資料保護法》正式上路,導致急診社工在協尋家屬的過程中遭遇更多困難。
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大醫院急診社工對無家屬病人的服務現況,進一步分析社工室所服務的急診無家屬病人處遇個案內容,以及在服務輸送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有別於傳統研究圍繞著服務對象的視角出發,本文將以社工主體的介入過程作為考察焦點,並期待提出具實務貢獻的具體建議。
從信扶至協創,創業脫貧方案成效與反思–以高雄某兒童福利機構為例
南高雄家扶中心社工師 王天祥
本文主要陳述南高雄家扶中心自2011-2013年以來執行家扶基金會之創業脫貧方案的執行概況。該方案提供有意創業的家長在資金、創業知能、以及創業支持之全方面的服務,期望透過創業的過程以及結果,以解決成員的貧窮境況。期間因團隊對於方案之走向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方案面臨轉型,由家扶基金會獨立運作,透過更彈性以及更少限制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獲得方案的服務,順利邁向脫貧之路。
本文將透過介紹該方案三個主要階段,以及在成員篩選、服務內容、服務團隊等面向的服務狀況,後再行討論南高雄家扶中心的執行概況,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相互支撐生命的專業:婦女實務工作者的反思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幼組社工 卓春嫻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幼組社工 張仁萍
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助理教授 賴誠斌
高雄市社區婦女大學以「培力」(empower)、「增能」(empowerment)做為推展婦女教育的核心價值,希冀培力婦女成為在地社區公共事務的推手。在此教育實踐的路途中,生命敘說的介入,促使婦女工作者產生了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與生命動能。本文即以兩位主責婦女工作者在生命敘說的學習與反思為主,試圖捕捉其婦女培力工作,從扶植社區工作人力的社工專業,轉移到以關照婦女生命處境而產生互相支持力量的專業努力,以及在這樣的移動中所產生的專業動能。
高雄市社區婦女大學:高雄市社區婦女大學成立於2005年3月8日,由當時高雄縣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館設計、執行,提供婦女充足學習成長機會與管道,專為在地草根婦女而開辦的教育學習方案,以「培力」(empower)、「增能」(empowerment)做為推展婦女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當時全國最早的、唯一的「社區婦女大學」,至今累積超過6000位學員。本方案針對參與對象、地區與課程型態的不同而分成三個系列,分別是女性學習系列、社區婦女培力系列及組織經營系列。
學術論著
建構高雄市長期照顧機構平衡計分卡指標之研究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暨推廣教育中心 吳鄭善明
松和護理之家負責人、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育英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兼任講師 余昕庭
長期照顧機構因應老年人老化生活照顧議題所實施措施,故維持機構品質是項重要課題。本研究以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財務、顧客、內部流程與學習與成長構面為架構,並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求得構面各量度優先權重。研究對象為高雄市長期照顧機構主管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結果顯示,高雄市長期照顧機構在財務構面機構資金最重要;在顧客構面住民及家屬對機構軟硬體服務滿意度最重要;在內部流程構面機構工作人員負荷量最重要;在學習與成長機構工作人員對於工作所需專業技能在培訓最重要。研究建議,在財務構面建立機構多元化經營等3項;在顧客構面增加工作人員專業領域廣度與深度等2項;在內部流程構面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與職責等2項;在學習與成長構面建構系統性人員晉升制度等2項。
高雄市居家服務滿足老年照顧需求了嗎?
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講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班 研究生 張江清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 主任 黃仲平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 社工員 楊馥宣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提昇高雄市老年居家服務輸送的成效,乃進行使用者基本特質、對服務滿意度與需求的調查,期待持續檢視服務使用情形,以重新定義我們已知的需求相關概念,作為未來修訂相關實務政策的參考。本研究採橫斷式設計,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參考相關文獻,以及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護理學三位專家之審查意見編製而成。依據2012年12月高雄市居家服務使用個案數4941人為母群體,亂數隨機抽取樣本進行電訪,成功樣本數有479人,運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來進行資料分析。
本次樣本平均年齡79.27歲,以女性、已婚、有親人同住、有照顧者、一般戶、中度失能者、國小以下教育程度者居多;整體來說,高達98.5%的受訪者認同服務對生活品質的改善;85.6%表示服務能夠符合本身的需要。資料顯示,失能程度越高,照顧負擔減輕越多;負擔減輕越多,對人力品質滿意度也越高,也越感符合需求,越有意願繼續使用服務。現鳳岡旗美區(原高縣)相較於高雄南北區(原高市),對人力品質的滿意度較高、照顧者感到減輕較多照顧負擔;教育程度高者,對服務滿意度較低、服務也較不能符合需要、繼續使用意願較低,未來可以進一步瞭解其照顧需求,以協助降低照顧負荷。從98.9%的照顧者照顧負荷減輕可知,這項結合公、私部門所提供的居家服務,確實符合「支持家庭照顧能力,分擔家庭照顧責任」的政策目標。然需多關注14.4%需求尚未滿足的受訪者,協助排除服務障礙。
研究紀要
毒癮愛滋感染者社會適應之探討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陳怡伶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宋麗玉
毒癮愛滋感染者在社會適應的歷程中往往面臨雙重標籤的壓力,在重返社會的過程,他們如何與疾病共存?以及哪些因素又影響著他們適應的歷程呢?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了解影響毒癮愛滋感者社會適應之重要因素,以利社會工作者或相關專業人員對此服務對象能有不同認識,並發展出相關處遇策略。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方法,透過南部某精神醫療院所之專業人員(醫師、護理人員、個案管理師)推薦正參與「毒癮病患愛滋減害計畫」之毒癮愛滋感染者,以及此領域之專家與受訪者的介紹,共計有十二位受訪者。
研究結果可歸納出影響毒癮愛滋感染者社會適應的因素,主要以三大層面為主:個人(原本生活認知模式、自我價值、情緒狀態、情緒調適模式)、社會網絡(家庭、人際、正式網絡),與外部環境(工作狀態、疾病曝光程度、社會對疾病接納程度),且三者間具有循環與交互影響的作用。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作為參考:1.增加毒癮愛滋感者衛教課程之多元性(含自我認知、情緒調適技巧),以提升其個人復元優勢與社會適應、2.規劃工作技能訓練或就業媒合之方案、3.家屬衛教團體、4.提供家族治療之資源、5.建立個管模式、整合網絡資源,提供個別化需求的全人服務、6.增進減害計畫之彈性、7.持續推動專業人員與社會大眾對愛滋患者的尊重與接納。